广州十三行:清朝的经济特区,虽毁于鸦片战争
【作者】网站采编
【关键词】
【摘要】听说过“广交会”吗? 那你知道广交会的前身是什么吗? 广交会前身就是清朝经济特区“广州十三行”。 当时,几乎所有亚洲、欧洲、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广州十三行发生过直
听说过“广交会”吗?
那你知道广交会的前身是什么吗?
广交会前身就是清朝经济特区“广州十三行”。
当时,几乎所有亚洲、欧洲、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广州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。
这里拥有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的环球贸易航线,是清朝著名的中西贸易中心,这也间接也成就了广州历史上令世人瞩目的经济文化的辉煌时代。
在清朝是赫赫有名的“潘、卢、伍、叶”四大家族,他们就是靠着十三行发家的。
尤其是伍家,在1834年资产约2600两白银,被当时洋人称为“天下第一富翁。”
世界首富伍秉鉴
就在2001年,美国《亚洲华尔街日报》还将伍氏商人评为千年来全球最富有的50人之一。
然而,十三行,这个曾经的世界贸易中心也在一场大火中化为灰烬,几乎在朝夕之间就全部覆灭。
十三行到底为何而繁荣,又因何而覆灭?
一、大清经济特区
广州“十三行”一词最早见于清初屈大均的“五丝八丝广缎好,银钱堆满十三行”。
它并不是指有十三种行业,而是经营对外贸易的特有机构“洋货行”或“外洋行”的统称。
追根溯源,广州“十三行”的开始与清朝康雍乾三代皇帝是脱不开干系的,尤其是乾隆。
根据2002年中国第一历史馆公开的清代广州商贸活动历史记载:康熙皇帝为休养生息而解除了海禁 , 广州由此得以开港贸易。
雍正皇帝禁止洋教 , 把在各地的外国天主教徒全部赶往广州和澳门的谕令。
而乾隆皇帝撤销沿海关口,下了明确指令“晓谕番商 , 将来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”的谕旨……
这一系列操作下来,广州就成了大清的经济特区,中国与世界贸易的唯一地点。
1685年,中国与世界的商业往来愈发频繁,广州十三行作为官方团队,开启了中国官方专业外贸的先河。
二、 揽尽天下财富
1757年,乾隆皇帝认为“天朝物产丰富,无所不有,不需要与外夷互通有无”,就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“闭关锁国”政策,只留了广东的粤海关一个口子来与外国通商。
眼瞅着这个政策是中国落后于世界的罪魁祸首,但谁也不能否认这个独特的政策对广州十三行的好处。
有了“过分偏爱”的政策,广州十三行的发展环境称一声得天独厚也不为过,世界与中国的贸易全部集中在这一个地方了。
有心栽花花不开,无心插柳柳成荫。
原本只是为了“闭关锁国”的政策,却着实推动了广州十三行的发展,从此,十三行洋船集聚,商贾使节络绎不绝。
当时的广州商人是第一批打入外国人社交场合的中国人,他们甚至与外国商人,同着西装礼服,按照西式习惯举行洽谈会。
就连英国人都赞道:广州是世界上通商条件最好的口岸之一。
在广州做生意比在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都更加方便,于是大量财富不断在十三行积累。
十三行富裕到那种程度呢?
19世纪中期,十三行每年来往的洋船达200多艘,税银超过180万两,可以说占了清政府年关税的40%。
除此之外,清政府为了保证对外贸易的信誉和洋行经营的底蕴,严格要求洋货行商人必须“身家殷实,赀财素裕”。
这样一来,富者更富,“潘、卢、伍、叶”四大家族横空出世。
根据史料,十三行商馆里金山珠海,堆满了银钱。
十三行的建筑还多是砖木结构,一般为两三层的楼房。
这样子的房子是很容易被火烧的,《雨韭盒笔记》中就记录了一场大火称:“烧粤省十三行七昼夜,洋银熔入水沟,长至一二里,火熄结成一条,牢不可破”,虽说有点夸张,但也反映了十三行积累的财富是很惊人的。
后来估计,仅此一场大火就烧毁了商馆价值4000万两白银的财物。
十三行其实是相当于现在的贸易枢纽,物流中心,无数的奇珍异宝,新鲜洋物在此交换。
文章来源:《特区经济》 网址: http://www.tqjjzz.cn/zonghexinwen/2020/0911/375.html